1.圣经是什么?
2. 舊約和新約是什么?
3. 圣灵是谁?
4. 什麼是三位一體?
5. 罪是什么?
6. 魔鬼是誰?
7. 圣经所说的“天父”是什么意思?
8. 世界上為什麼有這麼多苦難?
9. 什么是自由?
10. 耶穌是人還是神?
11. 爱是什么?
12. 基督教怎樣看待婚姻關係?
13. “道成肉身(Incarnation)”是什麼意思?
14. 认罪和赦罪是什么意思?
15. 稱義和成聖是什麼意思?
16. 八福(Beatitudes)是什么?
17. 上帝有感情嗎?
18. 上帝一定会给基督徒物质财富的祝福吗?
19. 誰是義人?
20. 为什么怜悯仁慈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和最高标准?
21. 为什么人要認識上帝是如此地困難?
22. 为什么耶稣被称为和平之君(Prince of Peace)?
23. 為什麼追求公義仁愛的人在世上會受迫害?
24. 宗教改革(Reformation)是怎么回事?
25. 什麼是聖徒主日(All Saints Day)?
26. 为什么要教孩子爱上帝?
27. 什麼是成功的教育?
28. 什麼是將臨期(Advent)?
29. 施洗约翰是谁?
30. “以馬內利”是什麼意思?
31. “道成肉身”(Incarnation) 是什么意思?
32. 科学和信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3. 世上的邪惡和苦難證明了上帝不存在嗎?
34. 基督教信仰是“精神鸦片”和“拐杖”吗?
35. 基督教是束縛人自由的精神枷鎖吗?
36. 圣经里的神迹究竟可信不可信?
37. 登山變像是怎麼回事?
38. 预苦期(Lent)?
39. 恩典(Grace)是什麼?
40. 圣经怎样看待社会公义?
41. 基督徒怎樣看待生活裡的磨難?
42. 圣周的意义是什么?
43. 耶穌真的從死裡復活了嗎?
44. 人死了以后又怎么样呢?
45. 人為什麼有一種擺脫不掉的負罪感?
1.圣经是什么?
圣经的英文是Bible。Bible一词来自于希腊文biblia,原是指书籍的复数,后来用来指基督徒尊为“圣”的文集。作为基督教的“经典”文集,圣经是基督教教义最重要的来源和永久的基石。基督徒常常说圣经是上帝给人类的话语(Word of God)。通过圣经,上帝告诉我们他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他赐给我们生命并爱我们。他对人类社会和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美好的计划。
2. 舊約和新約是什么?
基督教的聖經分為舊約和新約兩大部分。
舊約是上帝與以色列人訂立的約。上帝創造了人,但是人背棄了上帝,把罪,苦難和死亡帶進了人類歷史;在萬民萬族中,上帝揀選了以色列人,賜給他們律法,告訴他們當怎樣做信實的人,怎樣建立公義社會;上帝承諾只要他們遵守這些律法,就賜給他們各樣的福分。以色列人一次又一次違背了上帝的律法,因此陷入種種的罪惡和苦難。上帝又向他們應許,將有彌賽亞,也就是救主,將從以色列人當中出現。
新約是上帝通過耶穌與全人類訂立的約。耶穌降世為人,死在十字架上,又從死裡復活,赦免了人的罪,戰勝了死亡,從而讓所有人因信靠耶穌而得永生。
整本聖經有一個完整的主題:耶穌不僅是以色列人所盼望的彌賽亞,更是全人類的救主。舊約是新約的預表,新約是舊約的實現。
3. 圣灵是谁?
圣灵是三位一体之上帝的一个位格(详见下周的信仰小问答)。圣灵无所不在,无所不知,全能,永恒,有理智,情感和意志,与圣父圣子有同等地位。
当主耶稣复活升天以后,父就差遣了圣灵到我们中间来,要做我们的保惠师。圣灵为耶稣作见证;他感动人的心,帮助人认识接受耶稣基督,并将上帝的旨意与真理显明给基督徒。我们向上帝祷告祈求,是圣灵在帮助我们;我们传福音让人归主,是圣灵在感动福音朋友;我们阅读理解圣经,是圣灵在启示我们。圣灵在基督徒的心里做工,让基督徒能悔改罪过,获得圣洁的新生命。
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等生命的品格是圣灵的果子。基督徒被嘱咐应当要依靠圣灵行事,并要被圣灵充满。
4. 什麼是三位一體?
基督教是一神教;同時,基督教相信上帝是三位一體的上帝。“位”即位格(拉丁文是 personae,希臘文是 hypostasis,英文是 person),指的是有理智,感情,意志的實存個體。“體”是本體或本質(拉丁文是 substantia,希臘文是 homoousios,英文是 substance),就是獨一,不可分割的質性。
上帝是獨一的上帝,但在這獨一的本體中,卻有三個位格,那就是聖父,聖子和聖靈。聖子是耶穌基督。聖父,聖子,聖靈之間有永恆的,完美的,充滿喜樂的愛;愛是三位一體之上帝的本質;為了分享愛,上帝創造了宇宙和人;為了向世人彰顯上帝的愛,聖子耶穌道成肉身,來到世上;聖靈運行在我們中間,是為了讓我們變得像聖子耶穌那樣盡善盡美。
人是上帝照着他的形象造的,人生的目的也就是領受和分享從上帝而來的聖愛。
5. 罪是什么?
圣经是用希伯来文和希腊文写成的。在这两种语言里,“罪”的含义是“未中鹄的”,指射箭没有射中靶子的红心,引申义为“偏离目标和正轨”。
上帝创造了人,对人的生活有一个美好的计划和规范。这计划和规范集中体现在以色列人的先知摩西从上帝那里领受的十诫。十诫的核心是爱上帝和爱人。当人违背了十诫里的任何一条时,人就偏离了正轨,就“犯了罪”。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完全靠自己的意志行出十诫来,每一个人就都是“罪人”。
圣经又说,罪的代价乃是死。但是,上帝爱世人/罪人,派他的爱子耶稣基督来到人间,死在十字架上,替我们担当了罪的刑罚,从而使我们的罪得以赦免。
我们既相信上帝因着耶稣基督的十字架赦免了我们的罪,与罪人和解,我们也当赦免他人的罪,与他人和解。没有赦罪,人就沉沦在以恶报恶的泥坑,不能自拔。有了赦罪,就有了自由和新生命。
6. 魔鬼是誰?
唯物主義認為整個宇宙只有物質存在,精神意志是物質的產物。基督教認為在人可以觀察感知的物質世界之外還有一個精神的世界;“宇宙是藉著上帝的話造成的,所以看得見的是從看不見的造出來的”(希伯來書11:3)。在人看不見摸不着的精神世界,有上帝,也有魔鬼。
魔鬼(the Devil),又名撒旦(Satan),是背叛了上帝的墮落的天使。魔鬼用謊言欺詐引誘人背離上帝,走上歧途和滅亡。魔鬼常常裝扮成光明的天使(哥林多後書11:14),所以他並不容易被人識破。因為魔鬼並不是上帝的對手,在上帝與魔鬼的戰爭中,魔鬼最後的滅亡是注定了的。耶穌曾經受到魔鬼的試探,但他靠着上帝的話語戰勝了魔鬼。耶穌基督叫我們睜開眼睛,棄暗投明,脫離魔鬼的權勢,歸向上帝(使徒行傳26:18)。
7. 圣经所说的“天父”是什么意思?
圣经常常用“天父”来称呼上帝,是因为上帝并不是一种神秘的超自然力量或者是一个抽象的,无感情无意志的宇宙法则。恰恰相反,创造了宇宙万物和人类的上帝像人一样有感情和道德意志;上帝爱他所创作的人,渴望和人建立亲密的关系;上帝关爱每一个人,胜过人间父母对子女的爱。“纵使父母离弃我,耶和华也必收留我。”(诗篇27:10)。“住在圣所的上帝是孤儿的父亲,寡妇的保护者。他使孤苦者有家,让被囚者欢然脱离牢笼。”(诗篇68:5-6)
圣经用“天父”来称呼上帝并不是说上帝是男性或者男人比女人更能代表上帝的形象。耶稣教他的门徒祷告时说,“我们在天上的父”。但是,耶稣也曾用母性的形象来倾吐他对人的爱,“我多次想要招聚你的儿女,像母鸡将小鸡聚集在翅膀底下。”(马太福音23:37)
人是上帝照着他的形象造的,因此,每一个人的尊严,自由,和价值都是从上帝而来。在上帝的眼里,天下人都是他的儿女。所以当人遵行上帝的教导,施行仁爱和怜悯,追求自由公义和平等,彼此关心和分享,彼此以兄弟姊妹相待的时候,人就活出了上帝在我们身上的形象。
8. 世界上為什麼有這麼多苦難?
聖經創世紀一章說上帝創造了宇宙萬物和人;上帝看他所創造的一切都是“好的”和“甚好”。那麼,為什麼我們的世界充滿了種種的苦難,邪惡和不義?這個問題困擾了人類幾千年;無辜的受難和令人髮指的邪惡是對有神論信仰的最大的挑戰之一。很多人在創世紀三章裡看到了一個答案:蛇誘惑人背叛了上帝,人類社會才有了種種痛苦和掙扎。也就是說,不信靠上帝是最大的罪,這個罪是一切苦難兇惡的根源。
在聖經舊約裡,以色列人是上帝的選民。但是以色列人屢屢背離上帝,因此遭受了亡國和背流放的災難。在黑暗痛苦的歲月裡,他們相信上帝會派救主(就是彌賽亞)來拯救他們。
聖經新約說,耶穌來了,他就是“彌賽亞”,“基督”(彌賽亞是希伯來文,翻譯成希臘文就是“基督”)。耶穌死而復活,戰勝了罪和死亡。凡信靠耶穌的人,他的罪得到赦免,且不再受罪的轄制和奴役;雖然和別人一樣仍要經歷苦難,但是靠着耶穌可以過得勝有餘的生活。
聖經最後一本書“啟示錄”說,當新天新地來臨的時候,苦難和死亡將不復存在。
9. 什么是自由?
以色列人在埃及时,被法老奴役400年之久。谁有权利说法老做了伤天害理的事?日本军阀在20世纪30-40年代入侵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堂而皇之地说他们要领导亚洲各国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很多人都相信了。谁有权利说日本的侵略战争是“不义之举”?
圣经说,人都有罪。当人背离了上帝,想自己寻找自己的幸福和安全时,人就不可避免的要走上自私自利,自以为是,自我中心的道路。人与人相争,国与国相斗,而且都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子。一个人的自由变成了另一个人的枷锁,一个人的幸福意味着另一个人的痛苦,一个国家的昌盛意味着其他国家的衰败,一个民族的复兴意味着其他民族的羞辱。
耶稣来到世界上,是要把我们从罪的奴役中解放出来,让我们有真正的自由。圣经说:“天父的儿子若叫你们自由,你们就真自由了。”(约翰福音 8:36)当我们相信耶稣的死赦免了人的罪,耶稣的复活带来永生的时候,我们就不再为自己而活,而是为耶稣而活。住在我们心里的耶稣让我们有真正的精神自由去爱人如己,并为世界的和平正义而努力。
10. 耶穌是人還是神?
光是宇宙裡最奇妙的物質。科學家多年以前問過這樣一個問題:光究竟是粒子還是波?光的波動說和光的粒子說之間展開了曠日持久的論戰。經過幾百年的探討和研究,科學家們最後得出這樣的結論:光既是粒子,也是波。光的波粒兩象性是人類最偉大的科學發現之一。
耶穌是人類歷史上最為奇特的人。如果我們仔細閱讀聖經新約有關耶穌的記述,我們就會驚奇地發現他既是人,又是上帝。作為人,耶穌有人的喜怒哀樂。他疲倦了要休息,飢渴時需要飲食。他的朋友死了的時候,耶穌傷心地哭泣。而且,耶穌“曾經像我們一樣在各方面經歷過試探,只是他沒有犯罪。”(希伯來書4:15)耶穌在十字架上忍受的痛苦是真正的痛苦。
在古代社會,子承父業。兒子成年後繼承父親的行業,做父親所做的事,並且可以在大小場合代表父親。父親去世後,長子行使父親的權柄,在家裡和社會上完全成了父親的替身。聖經說耶穌是上帝的兒子,意思是說他和上帝有同樣的本性,權柄,和地位。他就是上帝在人間的化身。因為耶穌是上帝,他有上帝的大能來行神蹟;有上帝的權威來教導人;人的最隱秘的心思意念,耶穌可以洞察秋毫。關於耶穌的神性,聖經說,他是“那不能看見之上帝的真像…超越一切受造之物。因為萬物都是藉著他創造的,…一切都是藉著他也是為了他而創造的。”(歌羅西書1:15, 16)
人在世上要受時空的限制;上帝卻不受時空的局限。因為耶穌既是人又是上帝,他在十字架上可以替世上所有的人死,擔當人類過去,現在和將來的一切罪過;他的死而復活不僅僅關乎他個人,而且關乎整個人類。使徒保羅說,“基督一人既代替所有的人死了,所有的人就都死了。他為眾人死,是要叫那些活著的人不再為自己活,而是要為替他們死而復活的基督活。…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看啊,一切都更新了。”(哥林多後書5:15, 17)
11. 爱是什么?
圣经新约是用希腊文写成的。在希腊文里,有四个词分别表达四种不同的爱:
Eros 性爱,男欢女爱(Sexual, romantic love)。“我爱他/她,因为他/她能满足我的欲望。”
Storge 亲情(Affection),这是一种出自本性的,天然的感情和责任;父母与子女之间,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Philia 友爱,朋友之间的爱;彼此欣赏,共同分享,互相关心与 帮助。
Agape 大爱,仁爱。这是一种无私的,舍己的,无条件,满有怜悯和仁慈的爱。这种爱是上帝对世人的大爱。圣经说,上帝“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马太福音5:45)“上帝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约翰福音3:16)“唯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上帝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罗马书5:8)
因为人的罪性,人间的各种爱都会被自私自利和自以为是所玷污和扭曲。我们需要上帝的大爱来赦免我们的罪,医治我们受创伤的心,更新我们刚硬顽固的思想。当上帝的爱进入并统辖我们的心时,我们才会甘心乐意地以诚心去爱人和被人爱。
夫妻之间的爱应该是性爱,友爱,和亲情的结合;爱情更时时需要上帝的大爱的滋养。
12. 基督教怎樣看待婚姻關係?
- 上帝在造了男人和女人後就為他們設立了婚姻制度:“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結合,二人成為一體。”(創世紀2:24)夫妻要互敬互愛,在身,心,靈各個方面建立和諧親密的關係,就好像二人合而為一。
- 婚姻是夫妻在上帝面前所訂的盟約。上帝要夫妻雙方一生持守婚約,不可隨意離婚。耶穌說夫妻關係是“上帝配合的,人不可分開。”(馬太福音19:6)
- 因為罪有可能給婚姻關係帶來不可彌合的損傷,離婚有時成了迫不得已的選擇。在論到摩西允許休妻時,耶穌說“因為摩西知道你們鐵石心腸,所以才準你們休妻。但起初並不是這樣。我告訴你們,除非是妻子不貞,否則,任何人休妻另娶,就是犯通姦罪。”(馬太福音9:19)古代社會沒有男女平等的觀念。妻子沒有提出離婚的權利;而被丈夫休了的女子又常常失去了生活保障,處境極其艱難。耶穌對被休了的婦女,懷有無限的憐憫,同情,和理解。
- 夫妻要在基督信仰裡建立平等恩愛的關係。使徒保羅說夫妻雙方“當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順服”(以弗所書5:21)。“夫妻雙方都應當履行自己的義務,過正常的夫妻生活。妻子無權支配自己的身體,丈夫才有權;丈夫也無權支配自己的身體,妻子才有權。夫妻不可虧負彼此的需要。”(哥林多前書7:3-4)
- 保羅說丈夫是妻子的頭,妻子是丈夫的身體;妻子要順服丈夫,丈夫要愛妻子。這話怎麼理解?保羅用基督跟教會的關係來比喻丈夫和妻子的關係。“因為丈夫是妻子的頭,正如基督是他的身體-教會的頭,又是教會的救主。教會怎樣順服基督,妻子也要照樣凡事順服丈夫。做丈夫的要愛妻子,正如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己,好藉著自己的道用水洗淨教會,使她聖潔,以便把聖潔,完美,沒有污點,皺紋等瑕疵的榮耀教會呈獻給他自己。同樣,做丈夫的也要愛妻子如同愛自己的身體,愛妻子就是愛自己。沒有人會厭惡自己的身體,人總是珍惜保養身體,正如基督對待教會一樣。”(以弗所書5:23-29)在古代社會的婚姻習俗中,妻子地位低微,常常被看作男人家的財產和男人的附屬品。保羅有關夫妻恩愛順服的教導是革命性的,極大地提高了婦女的地位和尊嚴。
13. “道成肉身(Incarnation)”是什麼意思?
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猶太教都屬於一神教(Monotheism) – 相信只有一位創造並維繫宇宙萬物的上帝。基督教和其他兩個一神教最大的不同在於基督教相信上帝是三位(聖父,聖子,聖靈)一體的上帝(Trinity),而且相信聖子曾經變成了一個有血有肉的人(Incarnation)。
約翰福音第一章說,“太初,道已經存在,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 萬物都是藉著他造的,受造之物沒有一樣不是藉著他造的…道成為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滿了恩典和真理。”(約翰福音1:1, 3, 14)約翰福音所說的“道”(希臘原文是logos,英文譯成Word)就是三位一體之上帝的第二個位格 – 聖子。聖子和聖父,聖靈一同創造萬物;聖子變成了人,就是道成肉身。這人就是耶穌。
道成肉身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作為上帝的受造物,我們怎樣才有可能認識創造我們的上帝?這是不可能的,除非上帝自己變成人,以人的形象向我們顯現。因此,耶穌說他是從天上來的,他來是為了向我們顯明天父的榮耀,恩典,和大愛。
道成肉身也是罪人得救的唯一途徑。人是上帝造的;但是,人卻自以為是,自我中心;人背棄上帝,想離開上帝尋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結果,“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以賽亞書 53:6)。這就是人的罪和罪孽。上帝“不願有一人滅亡,卻願人人都悔改”(彼得後書 3:9)。聖子耶穌來到世上,替我們死在十字架上,赦免了我們的罪;他又從死裡復活,賜給我們新生命,讓我們和上帝重新和好。
耶穌是聖子。他為了我們的得救而披上人的血肉之軀;凡信靠耶穌的人因着耶穌而分享上帝榮耀永恆的生命。
14. 认罪和赦罪是什么意思?
人是什么?圣经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有两个方面:人是上帝照着他的形象造的;人有来自上帝的生命气息和灵性。圣经这样来描述人在上帝眼里的地位:“人算什么,你竟顾念他!世人算什么,你竟眷顾他!你叫他比天使低微一点,赐他荣耀和尊贵作冠冕。”(诗篇8:4,5)因此,圣经说人是上帝的儿女;每个人都有从上帝而来的尊严,尊贵和自由。另一方面,人都有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的罪性。因为这个罪性,人与上帝的关系破裂了。“自从创造天地以来,上帝永恒的大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然肉眼看不见,但透过受造之物就可以领悟,因而人类毫无借口推说不知。他们虽然明知有上帝,却不把他当作上帝,既不将荣耀归给他也不感谢他。”(罗马书1:20-21)当人不敬畏敬爱上帝的时候,人也就不能尊敬上帝的其他儿女。本来应该相亲相爱的人却彼此伤害背叛互相仇视攻击。破裂的家庭关系就是人的罪性的一个最明显的例证。
认罪就是承认我们的罪性,承认我们没有尽心尽意尽力爱上帝,承认我们没有做到“爱人如己”,忏悔我们对亲人和其他人的轻视,恶意,和伤害。上帝对人有怜悯和恩慈。他派他的爱子耶稣基督死在十字架上承担了我们罪的后果,赦免了我们的罪。既然上帝赦免了我们的罪,我们也当赦免他人的罪。
认罪和赦罪的目的不是要贬低羞辱人;恰恰相反,认罪和赦罪让人靠着耶稣基督和圣灵的力量洗心革面,清除罪的影响和恶果,恢复人尊贵和美好的形象,修复人与上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罪在人心里根深蒂固,认罪和赦罪是基督徒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
15. 稱義和成聖是什麼意思?
人是上帝的傑作。上帝賜給人情感,意志,智慧,和靈性,讓人可以在內心和行為上折射出上帝的榮耀和聖潔。但是,罪讓人遠離上帝和他的公義。使徒保羅說,“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欠上帝的榮耀,但蒙上帝的恩典,靠著基督耶穌的救贖,世人被無條件地稱為義人。”(羅馬書3:23, 24)這就是基督教所說的“因信稱義”(Justification by grace through faith)。“因信”的意思是“憑信心”,“靠著對耶穌基督的信心”;“稱義”是說罪人“被上帝判為無罪,看為義人”。“因信稱義”這個教義告訴我們,上帝愛罪人,拯救和接納罪人完全是出於上帝的恩典,而不是出於人的善功(沒有一個人的善功是如此的好,可以讓他/她在上帝的眼裡看為完全的聖潔和公義)。
上帝在宣布我們的罪因着耶穌的十字架而被赦免後,又讓他的聖靈持續不斷地在我們心裡做工,讓我們一步一步脫離罪的轄制,一天比一天變得更像耶穌。這就是“成聖”(sanctification)的過程。成聖就像是上帝給我們做一個“換心”手術。
因信稱義讓我們知道我們的身份(我們像耶穌一樣是上帝的兒女);成聖讓我們行為與身份相稱(心裡心外變得像耶穌一樣完美聖潔)。
16. 八福(Beatitudes)是什么?
人人都向往幸福的生活,可是人人对幸福有不同的理解。基督教说凡是信靠上帝追随耶稣的人在充满苦难和不义的世界上可以领受从上帝而来的祝福。在马太福音里,耶稣向世人宣讲了八个祝福:
“心灵贫乏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哀痛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
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土地。
爱慕公义如饥似渴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悯。
内心清洁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看见上帝。
使人和平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上帝的儿子。
为义遭受迫害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马太福音5:3-10)
耶稣在八福里宣告了基督徒应当追求什么,应当如何处事为人;耶稣也给我们这样的应许:凡照着他的教导而生活的人会得到来自上帝的永恒祝福。八福是基督徒品德和生活的标杆。
17. 上帝有感情嗎?
基督教所信奉的上帝不是一種抽象的道德原則或精神力量。聖經說上帝是有個性有感情的造物主,而且上帝關注人類社會,要和人建立親密的關係,就像父母要和子女保持親密關係一樣。聖經常用富有感情和道德色彩的語言來描述上帝的性格。“祂喜愛公平正義,大地充滿祂的慈愛。”(詩篇33:5)“耶和華有恩典和憐憫,不輕易發怒,充滿慈愛。”(詩篇145:8)“義人向耶和華呼救,祂就垂聽,拯救他們脫離一切患難。祂安慰悲痛欲絕的人,拯救心靈破碎的人。”(詩篇34:17,18)聖經說上帝的烈怒表明了祂對人間邪惡的憎惡和審判。“我快要向你傾倒我的烈怒,發出我的怒氣。我必按你的行為審判你,照你一切的惡行報應你。”(以西結書7:8)以色列的悖逆邪惡讓上帝傷心,就像不貞的妻子讓丈夫傷心一樣:“我多麼願意把你們當成我的兒女,賜給你們萬國中最肥美的土地。我原以為你們會叫我‘父親’,再不離棄我。然而,以色列人啊!你們竟對我不忠,就像妻子不忠於丈夫。”(耶利米書3:19-20)上帝最主要的性格特徵是祂的大愛和憐憫。“耶和華衷心的子民啊,你們要歌頌祂,讚美祂的聖名。因為祂的怒氣瞬間消逝,祂的恩惠卻持續一生。”(詩篇30:4-5)“祂沒有按我們的過犯對待我們,也沒有照我們的罪惡懲罰我們。因為天離地有多高,祂對敬畏祂之人的愛也多大!東離西有多遠,祂叫我們的過犯離我們也多遠!耶和華憐愛敬畏祂的人,如同慈父憐愛自己的兒女。”(詩篇103:13-14)
耶穌是上帝以肉身顯現。耶穌有及其豐富的感情,有祂的喜怒哀樂。十字架上受難的耶穌是上帝對世人的大愛的最完美崇高的體現。
18. 上帝一定会给基督徒物质财富的祝福吗?
在圣经旧约,上帝允许给亚伯拉罕的后裔迦南美地–“流奶与蜜之地”。七百年之后,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走向那“流奶与蜜之地”。上帝对摩西说:“在耶和华向你们祖先起誓要赐给你们的土地上,祂必使你们子孙昌盛,牛羊成群,五谷丰登。耶和华要为你们打开天上美好的仓库,使你们风调雨顺,凡事蒙福。”(申命记28:11, 12)物质财富的祝福对以色列人来说非常重要。可是,以色列人屡屡背离上帝,行了很多不仁不义之事,也因此失去了上帝的祝福。以色列长时期国难频仍,土地失而复得,得而复失,人们生活及其艰辛。以色列的先知说,只有当正义,公平和仁爱在以色列大地上得到张扬的时候,以色列人民才会安居乐业,尽享福乐。“如果你们不再欺压,指责,毁谤,如果你们给饥饿的人食物,扶助困苦的人,你们的光必照亮黑暗,你们的黑夜必变成正午。耶和华必不断地引导你们,使你们在干旱之地也能得到供应,筋骨强健。你们必像灌溉充足的园子,又像涌流不息的源泉。”(以赛亚书58:9-11)
圣经新约继承发展了古代以色列先知强调公义仁爱的传统。耶稣在八福里说:“谦和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土地。爱慕公义如饥似渴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心存怜悯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上帝的怜悯。”(马太福音5:5-7)基督徒不要为自己谋取财富,而是要为上帝公义仁爱的天国在地上的降临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心变得像耶稣一样谦和温柔仁爱良善怜悯宽容。这才是基督徒心路历程的最终目标和最大祝福。
19. 誰是義人?
在聖經裡,“義”(Righteousness) 是一個及其重要的概念。“義”指的是品德正直,行為端正,做事公平,為人正義。因為人是上帝造的,“義”的標準也來自上帝。摩西十誡和其它來自上帝的律法(出埃及記20:1-17,申命記5:1-21)是上帝給人的道德和精神標準的集中體現。當人遵守上帝的律法時,人就有了“義”。當人悖逆上帝的律法時,人就變成了“不義之人”。
上帝把祂的道德和精神標準放在人心裡。可是沒有一個人的心思言行能達到上帝的標準。人的“義”總是有限的,狹隘的,而且常常被自私自利自我中心的罪性所玷污。聖經說,“我們眾人都像不潔淨的人,我們所有的義,都像污穢的衣服。”(以賽亞書64:6)因此,在世界上沒有一個完完全全的“義人”。
上帝憎恨罪,但是愛罪人。上帝的愛子耶穌死在十字架上,赦免了我們的罪。凡信耶穌的人就披上了祂的“義”袍。我們因著耶穌而被上帝看為“義人”。週就是基督教的“因信稱義”的教導。因為罪的本性根深蒂固,在此生此世不可能完全消失,每個受洗歸入耶穌基督的人就同時是罪人和義人。
追隨耶穌的人要一生努力追求上帝的義。我們不僅要在個人生活上追求聖潔,做一個正直誠實信實的基督徒,而且要關心他人和社會,要為建立一個正義,公平,和仁愛的社會盡心盡力,讓“公平如大水滾滾,使公義如江河滔滔。”(阿摩司書 5:24)一個追求上帝的義的基督徒一定是一個有社會良知和社會責任感的基督徒。
20. 为什么怜悯仁慈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和最高标准?
圣经说“上帝是爱”。上帝对世人的爱最惊奇地体现在祂的怜悯和仁慈(Mercy)。圣经说,“祂赦免我一切的罪恶,医治我一切的疾病。祂救赎我的生命脱离死亡,以慈爱和怜悯环绕我…耶和华有怜悯和恩典,不轻易发怒,充满慈爱。祂不永久责备人,也不永远怀怒。祂没有按我们的过犯对待我们,也没有照我们的罪恶惩罚我们。…耶和华怜爱敬畏祂的人,如同慈父怜爱自己的儿女。因为祂知道我们的本源,顾念我们不过是尘土。”(诗篇103:3-4, 8-10, 13-14)耶稣这样描述天父对世人的怜悯仁慈:“祂让阳光照好人也照坏人,降雨给义人也给恶人。”(马太福音5:45)论到犹太人宗教传统的实质和上帝的本性,耶稣引用圣经旧约的话说,上帝“要的是怜悯/仁慈,而不是祭祀。”(马太福音9:13)耶稣对病人和残疾人的关心和医治,祂对那些被抛弃和受侮辱的人的无限同情和理解,无一不折射出上帝怜悯仁慈的光辉。耶稣死在十字架上,分担了世人的苦难,替世人担当了罪的恶果和惩罚。耶稣的十字架是上帝的怜悯和仁慈的最高体现。
上帝的核心本质是怜悯仁慈。基督教的核心教义是怜悯仁慈。基督徒行事为人的最高标准是怜悯仁慈。耶稣说,“心存怜悯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上帝的怜悯。”(马太福音5:7)
21. 为什么人要認識上帝是如此地困難?
保羅在羅馬書裡說,“有關上帝的事情,可以讓人類知道的都已經顯而易見,因為上帝已經向人類顯明了。自從創造天地以來,上帝永恆的大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然肉眼看不見,但透過受造之物就可以領悟,因而人類毫無藉口推說不知。”(羅馬書1:19, 20)如果我們不繼續讀下文,我們會誤以為保羅說人要認識上帝其實並不難。但這並不是保羅的意思。因為保羅接著說,“他們雖然明知有上帝,卻不把祂當作上帝,既不將榮耀歸給祂也不感謝祂。他們的思想因此變得荒謬無用,無知的心也變得昏暗不明。他們自以為聰明,其實愚不可及,以必朽的人,飛禽,走獸和爬蟲的形象來取代永恆上帝的榮耀。”(羅馬書1:21- 23)保羅說腐敗人心的罪性使人敬拜受造之物,卻遠離背叛真正的造物主上帝。
耶和華上帝揀選了以色列人,為要通過以色列人把祂自己向全人類顯現出來;但是,以色列人屢次遺忘背叛上帝。上帝悲傷地說,“牛認識主人,驢認識主人的槽;以色列卻不認識我,我的子民不明白我。”(以賽亞書1:3)“連空中的觀鳥也知道自己來去的季候;斑鳩,燕子和白鶴也謹守遷移的時令;我的子民卻不曉得耶和華的法則。”(耶利米書8:7)聖經又說,“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凡遵行祂命令的是聰明人。”(詩篇111:10)可是,自我中心自以為是的人卻偏偏要硬著脖梗,拒絕敬畏耶和華上帝。
耶穌是三位一體之上帝的第二個位格。上帝到人間是以耶穌的身形來顯現;耶穌就是上帝在人間的化身。“他在世界,世界也是藉著他造的,世界卻不認識他。他到自己的地方來,自己的人卻不接受他。”(約翰福音1:10)最後,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十字架是人拒絕上帝的最富有悲劇性的證明。與此同時,十字架又是上帝拯救人脫離罪惡和苦難的奇妙工具。
耶穌說,“心靈純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看見上帝。”心靈純潔的人是那些仰望十字架,把十字架當作一面鏡子,在裡面看到自己污穢的心靈和上帝的奇異恩典的人。懺悔我們的罪,認識到我們並不像自己現象的那麼純潔善良,這是認識上帝敬拜上帝的最難也最重要的一個步驟。在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人的心靈是完全的純潔,這個人就是耶穌。人要通過耶穌才能變得心靈純潔,才能看得見上帝。
22. 为什么耶稣被称为和平之君(Prince of Peace)?
以色列长期处在内乱外患之中。先知以赛亚预言上帝会派弥赛亚(救主)来拯救以色列脱离深重的苦难:“必有一个婴儿为我们诞生,有一个孩子要赐给我们;祂必统治我们。祂被称为…和平的君。”(以赛亚书9:6)
当耶稣诞生时,有天使说:“愿荣耀归于至高之处的上帝!愿和平归给地上祂所喜爱的人!”(路加福音2:14)耶稣是以赛亚所预言的弥赛亚,和平之君。在他要受难之前,耶稣对门徒说:“我把平安留给你们,把我的平安赐给你们,我赐给你们的平安不像世人给的平安。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也不要害怕。”(约翰福音14:27)复活后的耶稣这样来问候那些担惊受怕的门徒:“愿你们平安!”(约翰福音20:19,21, 26)
耶稣带给世人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平安呢?圣经说,人间的一切战争冲突仇恨纷争的根源是人背离了上帝。人的自我中心自以为是的罪把人与上帝,人与人隔离开来。耶稣来到世上,向世人宣示上帝爱罪人,希望罪人回到上帝面前的福音。耶稣最后死在十字架上,是上帝爱罪人的最高体现。当我们看到耶稣的死而复活,我们就知道我们的罪被爱我们的天父赦免了;我们与上帝之间的鸿沟被耶稣的十字架填平了。因着耶稣,我们回到上帝的家,成为祂钟爱的儿女,享受永恒的心灵的平安。爱耶稣爱上帝的基督徒,要回到世界,靠着和平之君耶稣的大爱和大怜悯,在世界上作和平之子,为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和解与和平而努力。上帝通过耶稣所彰显的大爱是消除战争,化解仇恨,弥合创伤,建立和平的途径。
23. 為什麼追求公義仁愛的人在世上會受迫害?
上帝是公義仁愛的。上帝最初創造的世界裡沒有暴力和苦難。但是,人選擇了背離上帝,由此而變得自私自利和自我中心,進而把不公不義和苦難死亡帶進了這個世界。用古代希伯來人的話(畫)來說,我們失去了上帝最初所賜給我們的美好和諧的伊甸園。我們生活在伊甸園之外。在這個世界,有善與惡,生與死,正義與邪惡,真理與謬誤,光明與黑暗,上帝與撒旦的爭戰。在聖經舊約裡,上帝派給以色列人的先知常常被當權者迫害甚至殺死。耶穌被猶太教領袖和羅馬政權聯手釘死在十字架上,充分地暴露了世界的黑暗。但是,耶穌的復活證明上帝戰勝了撒旦;也表明公義終將戰勝邪惡,慈愛終將戰勝仇恨,生命終將戰勝死亡。儘管有很多的基督徒和天下的義人今天仍遭受黑暗勢力的迫害,我們相信復活的耶穌與他們同在,並且要給他們永生。
24. 宗教改革(Reformation)是怎么回事?
耶稣基督在公元33年死而复活。耶稣的门徒四处传播耶稣基督是救世主的福音。在最初的300年里,基督教会常常遭到罗马政权的迫害。公元313年,第一位皈依基督信仰的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诏书》,承认在罗马帝国内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罗马也逐渐成了欧洲基督教会的权利中心。罗马天主教在欧洲的统辖地位一直持续到16世纪的宗教改革。
1517年10月30日,在万圣节(All Saints Day)的前一天,德国维滕贝格大学(Wittenberg University)的神学教授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在当地教会的大门上张贴出了“九十五条论纲”,反对罗马天主教会出卖赎罪券,并抨击教会其它腐败和偏离圣经的教导与制度。这就是改变了欧洲乃至世界历史的宗教改革的开端。罗马教皇把马丁•路德驱逐出罗马天主教会。跟随马丁•路德的教会由此成了基督教新教(Protestantism)的第一个宗派—信义宗(Lutheranism)。受马丁•路德的影响,欧洲其他各国也开始了宗教改革,瑞士的慈运理(Ulrich Zwingli),日内瓦的加尔文(John Calvin),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King Henry VIII)都是当时宗教改革的领袖。
宗教改革倡导信仰自由,打破了罗马天主教在精神上的垄断地位,为欧洲民主国家和近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诞生提供了精神基础。
25. 什麼是聖徒主日(All Saints Day)?
基督教會在11月的第一個星期天慶祝聖徒主日(All Saints Day),紀念已經被主耶穌接回天家的所有得救的基督徒,並慶賀世界各地的基督徒並歷世歷代基督徒在聖靈裡的合一團契。
在基督教裡,聖徒不是指那些十全十美的“聖人”,因為沒有一個基督徒是十全十美的。聖徒是所有前世,今生,以及後世所有相信耶穌是救主,依靠聖靈的力量不斷成長,為上帝在地上的聖工盡心盡力的基督徒。使徒保羅在寫給早期教會的書信裡,時常用“聖徒”(saints)來稱呼那些教會的信徒。他說基督徒就是“在基督耶穌裡得以聖潔,蒙召作聖徒的”(哥林多前書1:2)。“得以聖潔”,“蒙召作聖徒”不單指基督徒要避免惡習,“潔身自好”,更重要的是指基督徒要參與教會的聖工,要愛上帝,追求上帝的公義仁愛,又要愛人如己,用美好的言行為耶穌基督的福音作見證。沒有一個基督徒可以單獨成為聖徒。聖徒總是要和其他基督徒一起在教會裡事奉,一起在世上作鹽作光。聖徒總是把自己的生命和上帝及上帝的聖工聯繫在一起。
在耶穌受難之前,他說他要回到天父那裡去,並且應許他的門徒說,有一天他會把他們都帶到天父那裡去。當我們慶祝萬聖節時,我們期盼著與耶穌和所有聖徒團聚的那一天。
26. 为什么要教孩子爱上帝?
圣经对培养少年儿童的精神和道德品德有很多的教导。最重要的就是要教孩子爱上帝。申命记第六章4-9节是圣经旧约里极其重要的一段经文:“听啊,以色列人,耶和华是我们的上帝,耶和华是独一的。你们要全心,全意,全力爱你们的上帝耶和华。要将我今天吩咐你们的话牢记在心,并教导你们的儿女,无论在家在外,或起或卧,都要讲论这些律例和诫命。要把它们系在手上,戴在额上作记号,要写在城门上和自家的门框上。”
作父母的要教导孩子爱上帝,是因为小孩子跟大人一样需要上帝的爱和安抚,上帝的帮助和抚养,上帝的赦罪和更新。婴儿要完全依靠父母来生存。对婴儿来说,父母是全知全能的。当孩子渐渐长大,他们会发现生活里有很多的挑战和危险,而父母并不是万能的。因此,父母应该从一开始就告诉孩子掌管天地的天父会一生一世看顾祝福他们。教导孩子认识敬拜上帝,教导孩子信靠上帝的保护和恩爱是建立儿童自信自尊和道德感的必要途径。孩子和天父之间的亲密关系是他们日后成功的精神基础。如果儿童不认识不知道上帝的大爱和大能,他们从小就会生活在疑惑担忧和惧怕之中。
27. 什麼是成功的教育?
做父母都希望教育為子女未來的成功打下堅固的基礎。什麼樣的教育是成功的?聖經教導做父母的要把這些價值觀牢固地樹立在孩子的心裡:
- 每個孩子都是上帝的兒女。上帝對每個孩子無條件的大愛是建立孩子自尊,自愛,自我價值,和自我形象的基礎。當耶穌接受洗禮的時候,天父對他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每個孩子都要知道天父也對他們說同樣的話。
- 上帝給每個孩子不同的天賦和恩賜。父母要幫助孩子發現他/她的特殊天賦和恩賜。嫉妒,與他人攀比,其實是對自身才能和價值的懷疑和藐視。
- 愛是成功的標杆。成功就是利用和發揮上帝賜給的天父來榮神益人,造福社會。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準不是金錢,權利,地位,名聲,而是他/她付出和得到的愛 – 愛上帝,被上帝愛;愛人,被人愛。按照這個標準,每一個人不管能力大小都可以非常成功。
- 成功的教育重視人的靈魂的塑造。人不是機器。人有思想,有意志,願望,有感情。靈魂是一個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跟隨耶穌基督裡的人就是一個活出上帝的大愛的人,是一個有美麗的靈魂的人。靈魂不死,因為上帝的愛永不止息。
28. 什麼是將臨期(Advent)?
教會年曆分為前後兩半。前一半多注重耶穌生平,有兩個中心:
- 聖誕季節:包括將臨期,聖誕期,和顯現期;
- 復活季節:包括預苦期,復活節前的聖週,最偉大的三天,和復活主日。
教會年曆的後一半則注重在教會生活,包括聖靈降臨後的季節。
將臨期(Advent)是教會年曆的開始,是要幫助信徒守望和等候基督的降臨。將臨期長達四個星期,從聖誕節前的第四個禮拜天開始。Advent 一詞出自拉丁文,意思就是“即將到來”。在將臨期的四個星期,我們默想古代希伯來人等待彌賽亞(救主)到來的期盼,預備慶祝耶穌基督的誕生;同時,我們也等待耶穌基督的再次降臨。週一節期的禮儀顏色是藍色,象徵著希望。
29. 施洗约翰是谁?
大卫和所罗门时代是古代以色列王国的鼎盛时期。所罗门王死后不久,统一的以色列王国分裂成南国(犹大)和北国(以色列)。公元前722年,北国被亚述帝国征服。公元前586年,南国被巴比伦帝国灭亡。从此,以色列人世世代代受外族列强的压迫和统治。在极其艰难的岁月里,他们依然相信上帝与大卫和以色列的祖先所立的约。通过先知,以色列人得到一个应许:上帝将会派救主弥赛亚来拯救以色列人脱离苦难。他们还相信,在弥赛亚到来之前,先知以利亚会再回到世上,为弥赛亚开路。这就是圣经旧约有关弥赛亚的预言。
在圣经新约里,耶稣就是以色列人期盼已久的弥赛亚。耶稣的诞生,讲道,神迹和他的死与复活实现了弥赛亚的预言。施洗约翰就是耶稣的开路先锋,他充当了弥赛亚预言里先知以利亚的角色。他的讲道和施洗都是指向耶稣。他要人们施洗悔改,做好准备来迎接弥赛亚耶稣。
30. “以馬內利”是什麼意思?
“以馬內利”(Immanuel 或 Emmanuel)的意思是“上帝與我們同在”(God is with us)。這個詞出自聖經舊約以賽亞書的一個預言。公元前735年,亞蘭王和以色列王聯合圍攻猶大的國度耶路撒冷。猶大王亞哈斯和百姓都很害怕。這個時候,先知以賽亞對亞哈斯說,不要害怕,因為上帝要拯救猶大,並且說,“主會親自給你們一個徵兆,必有童貞女懷孕生子並給祂取名叫以馬內利。”(以賽亞書7:14)
聖經新約用“以馬內利”來稱呼耶穌。馬太福音第一章說:
耶穌的母親瑪麗亞和約瑟訂了婚,還沒有成親就從聖靈懷了孕。約瑟是個義人,不願公開地羞辱她,便決定暗中和她解除婚約。他正在考慮這事的時候,主的一位天使在夢中向他顯現,說:“大衛的後裔約瑟,不要怕,把瑪麗亞娶過來,因為她所懷的孕是從聖靈來的。她將生一個兒子,你要給祂取名叫耶穌。因為祂要把自己的子民從罪惡中救出來。”這一切應驗了主藉著先知所說的話:“必有童貞女懷孕生子,祂的名字要叫以馬內利(意思是‘上帝與我們同在’)。”約瑟醒來,就遵從主的天使的吩咐和瑪麗亞結婚,只是在她生下孩子之前沒有與她同房。約瑟給孩子取名叫耶穌。(馬太福音1:18-25)
創造力宇宙萬物的上帝想和人建立關係。雖然人背離了上帝,但是上帝不會拋棄人。三位一體(聖父,聖子,聖靈)的上帝決定了讓聖子謙卑虛己,變成有血有肉的人。耶穌就是聖子,是上帝在人間的化身。他就是以馬內利。耶穌行走在公元一世紀的猶太人和外邦人中間,就是上帝行走在人中間。當我們今天讀到聽到耶穌的故事時,我們就知道上帝依然與我們同在。
31. “道成肉身”(Incarnation) 是什么意思?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犹太教都属于一神教(Monotheism)–相信只有一位创造并维系宇宙万物的上帝。基督教和其他两个一神教最大的不同在于基督教相信上帝是三位(圣父,圣子,圣灵)一体的上帝(Trinity),而且相信圣子曾经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Incarnation)。
约翰福音第一章说,“太初,道已经存在,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万物都是借着祂造的。。。道成为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满了恩典和真理。”(约翰福音1:1, 3, 14)约翰福音所说的“道”(希腊原文是logos,英文翻译成Word)就是三位一体之上帝的第二个位格–圣子。圣子和圣父,圣灵一同创造万物;圣子变成了人,就是道成肉身。这人就是耶稣。
道成肉身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作为上帝的受造物,我们怎样才有可能认识创造我们的上帝?这是不可能的,除非上帝自己变成人,以人的形象向我们显现。因此,耶稣说祂是从天上来的,祂来是为了向我们显明天父的荣耀,恩典,和大爱。
道成肉身也是罪人得救的唯一途径。人是上帝造的;但是,人却自以为是,自我中心。人背弃上帝,想离开上帝寻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结果,“我们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以赛亚书53:6)这就是人的罪孽。但是上帝是怜悯仁慈的,上帝“不愿有一人灭亡,却愿人人都悔改”(彼得后书3:9)圣子耶稣来到世上,替我们死在十字架上,赦免了我们的罪;祂又从死里复活,赐给我们新生命,让我们和上帝重新和好。
耶稣是圣子。祂为了我们的得救而披上人的血肉之躯;凡信靠耶稣的人也可以因着耶稣而分享上帝荣耀永恒的生命。
32. 科学和信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现代自然科学的先驱(比如伽利略,哥白尼,牛顿)大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他们从小就接受基督教的熏陶,对基督教信仰深信不疑。他们之所以成为科学先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相信宇宙万物是上帝的创造物。因为他们相信上帝有智慧,有理性,有慈爱,他们才相信自然世界不是混乱无序的,而是有规律有秩序的。他们探索隐藏的自然规律,是要证明和赞美上帝奇妙无比的智慧和伟大,把一切荣耀归给造物主上帝。所以,基督教信仰是自然科学的摇篮。在自然科学和基督教信仰之间没有冲突的必然理由。伽利略,哥白尼等早期科学家受到罗马教廷的审判,这是由于教廷的错误理念。这些历史事件并不表明自然科学和基督教信仰本质上是水火不相容。
自然科学研究物质世界的规律,宗教探索精神世界的奥秘。自然科学探求世界是如何运行的,受哪些自然规律的支配;宗教信仰考问世界为什么存在,人生究竟有什么目的和意义。因为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同样是上帝的创造物,因为人是精神和物质的统一体,自然科学和圣经信仰是人类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的盟友和伙伴。自然科学家可以从宗教信仰得到启发和动力,宗教信仰可以借鉴自然科学的成果来认识上帝。人作为上帝创造的最为奇妙的杰作,应该通过科学和信仰来追求上帝,荣耀上帝。
33. 世上的邪惡和苦難證明了上帝不存在嗎?
很多人認為世上的邪惡和人間的苦難證明了一個仁慈良善大能全知的上帝不可能存在。真的是這樣嗎?其實不然。
1)為什麼人們普遍認為邪惡和苦難的存在是不正常的,不應有的,不公正的?人的道德良知感和道德標準從哪裡來?不可能來自某一個人或某個特定的時代或社會。人們對邪惡和苦難的普遍憤慨證明了人類的道德良知和標準來自上帝。所以,邪惡和苦難不僅僅沒有證明上帝不存在,反而證明了上帝的存在。
2)世上的種種邪惡和苦難大多是人為的。我們不能歸罪與上帝。人背離了上帝,人的墮落和錯誤選擇導致了人間的邪惡和苦難。
3)為什麼全知全能的上帝創造了會背離祂的人呢?為什麼上帝給了人自由意志呢?因為離開了自由意志,就沒有真正的愛和美德。
4)上帝沒有遠離和拋棄深陷罪惡和痛苦的人類。耶穌在十字架上受難,表明了上帝自己來到世上,和人類一同受苦,並赦免了人的罪。十字架是上帝愛世人的最高表現。耶穌死了,第三天復活了。耶穌的復活預示着上帝戰勝了邪惡,生命戰勝了死亡,一切苦難將得到救贖,所有的傷痛將得到醫治,人與上帝要重新和好。
34. 基督教信仰是“精神鸦片”和“拐杖”吗?
有人说,“宗教是精神鸦片。”有人说,基督教的救世主是意志薄弱的人才需要的“拐杖”。很多人相信自立自强的人不需要上帝和任何宗教信仰。稍有历史常识的人就会发现这些观点缺乏合理的逻辑和可靠的证据。
巴赫是极有天才的伟大音乐家,牛顿是现代自然科学的创始人之一,托尔斯泰是文学巨匠,华盛顿是美国独立战争的军事领袖和第一任总统,帕斯卡是罕见的天才科学家和伟大的哲学家,…他们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繁荣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他们对于宗教信仰有及其深刻的思考和体验。有谁说他们是精神侏儒和弱者?难道这些精神巨人的宗教信仰是一种精神鸦片和拐杖吗?
基督教信仰的目的不是要贬低人,压抑人,束缚人,麻痹人,而是要打开人心灵的眼睛,让人看到和体验到这样一个真理:人是上帝照着祂荣美的形象造的,人需要认识和敬拜上帝,和上帝建立亲密的关系,就像鱼儿需要水,鸟儿需要空气一样。
- 上帝是我们的天父。离开了天父我们就成了精神孤儿。
- 上帝是我们的精神力量,勇气,智慧,德行,希望的来源和支柱。人远离上帝就像饥渴的鹿远离溪水。
- 上帝的爱子耶稣基督是我们的医治者和救主。拒绝耶稣基督才让人变得精神残疾身心破碎而没有得到医治的可能。
35. 基督教是束縛人自由的精神枷鎖吗?
不是。恰恰相反,基督教是要把人從種種的精神枷鎖裡解放出來。
聖經說人是上帝照著祂的形象造的。每個人都有上帝賦予他/她的做人的尊嚴,自由,和權利,任何人都不應該剝奪。
聖經舊約裡最偉大的史詩般的歷史事件記載在“出埃及記”裡。以色列人在埃及受到法老的壓迫和奴役。上帝聽到了以色列人的哀哭,派摩西去把以色列人帶出埃及。因為法老剛硬著他的心,不肯釋放以色列人,上帝在埃及降臨十災。上帝又行神蹟,把紅海水分開,以色列人走干地過了紅海,埃及的追兵被淹沒在海水裡。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故事激勵了後代人(比如美國黑人)反抗暴政和奴役,追求自由平等的夢想。
在聖經新約裡,耶穌作為救世主是要把人從罪的奴役下釋放出來。人最大的罪就是背離上帝而變得自私自利自我中心。自我中心讓人畫地為牢;人間所有的苦難和邪惡都是從這種罪衍生來的。耶穌進入了罪的世界,捨棄了自己的性命,為我們死在十字架上,赦免了我們的罪,釋放我們進入真正的自由國度-上帝的愛的國度。
36. 圣经里的神迹究竟可信不可信?
有人说,圣经里的神迹不可信,也不可能发生,因为神迹违反了自然法则。真的吗?其实不然。
上帝创造了宇宙万物,并设立自然法则来管理维系自然世界。然而,上帝并不受祂设立的自然法则的限制,因为祂是自然法则的创立者。而且,上帝在创造了自然世界和法则之后也没有从祂所创造的世界里“退休”。祂也从来没有让世界离开祂而自动运行。
圣经告诉我们,从创造人的那一刻起,上帝就要和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在人背离上帝把罪和苦难带进世界之后,上帝常常以超自然的方式直接介入人类历史,以完成祂救赎人类的计划。圣经里的神迹就是上帝在自然法则之上和之外的伟大作为。旧约里最为壮观的神迹记载在“出埃及记”里:上帝为走出埃及的以色列人分开红海,让他们走干地过了红海。没有分开红海的神迹,就没有以色列人。新约里,耶稣和他的门徒行了很多的神迹;而最伟大惊奇的神迹就是耶稣基督的复活。没有耶稣的复活,就没有基督教。
今天,耶稣依然在我们的生命中行神迹。跟随耶稣的人要成为祂神迹的器皿。
37. 登山變像是怎麼回事?
登山變像是新約裡一個很特別的神蹟。特別之處就在於這個神蹟不是耶穌自己行出來的,而是發生在他身上的。
根據馬太福音,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的記載,有一天,耶穌帶著彼得,雅各和約翰登上了一座高山。在這三個門徒面前,耶穌的外貌突然起來變化:他的臉明亮如太陽,衣服潔白如光。接著,門徒看見聖經舊約裡兩個極其重要的歷史人物摩西和以利亞出現了,和耶穌交談起來。又有一片明亮的雲飄來,雲彩裡傳出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喜愛他,你們要聽從他。”
摩西代表舊約的律法,以利亞代表先知。他們跟耶穌談論他“將怎樣離開這個世界,也就是將在耶路撒冷完成的事”(路加福音9:31)。耶穌怎樣離開世界?“他必要經歷十字架上的死亡,第三天復活,然後升天回到天父的身邊。耶穌的死而復活成全了舊約律法和先知的要求和預言,完成了上帝拯救人類的計劃。
通過登山變像,耶穌的門徒目睹了耶穌的榮耀,知道了他的真實身份,並被告知在耶路撒冷將要發生在耶穌身上的事。
登山變像與耶穌的降生,受難,復活和升天構成耶穌人生中最重要的五大標誌性事件。
38. 预苦期(Lent)?
预苦期指的是复活节前的40天(礼拜天不算在其中,因为礼拜天是庆祝基督复活的日子),从圣灰星期三(Ash Wednesday)开始,以复活节前的圣周(Holy Week)为高峰。
圣灰星期三是教会年历中最庄严肃穆的日子之一,敬拜者到教会领受用灰在额前划的十字记号,作为忏悔的象征。
40在圣经里有特别的意义。以色列人在走出埃及后,经历了旷野40年的磨练;耶稣基督在旷野禁食祷告40天,之后凭着上帝的话击败了魔鬼的试探;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之后,与门徒同住同行40天,给了他们传播福音的大使命。
预苦期的英文是Lent,意思是春天。春天是万物苏醒和更新的时间,所以我们在预苦期的40天里,特别花时间祷告悔改,研读圣经,勤做善功,思念基督的受苦受死,以此来更新我们的灵命,好预备我们的心来欢庆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凡要在复活节受洗的人,利用预苦期来学习基督教教义,为受洗做属灵的准备。
39. 恩典(Grace)是什麼?
恩典是上帝對人的恩寵,恩惠和慈愛。耶穌在十字架上為我們成就的救恩是上帝給我們的最大的恩典。
恩典是人所不配的,不該得的。人背離上帝,自己跳進罪的深淵。我們本該受到罪有應得的死的懲罰。但是上帝愛世人,讓耶穌基督為我們死在十字架上,赦免和洗刷了我們的罪,讓所有信靠耶穌的罪人成為義人,並且得永生。
上帝的恩典無條件地,白白地賜給我們,不是因為我們的功德,好品行或努力,而是因為上帝無條件無限量的大愛。“唯有基督在我們還做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馬書5:8)
上帝的恩典改變我們。當我們以感恩的心接受耶穌為我們在十字架上成就的救恩時,聖靈就進入我們的心,在我們的心裡做工,讓我們悔改成為新人。我們不能繼續活在罪裡。“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看啊,一切都更新了。”(哥林多後書5:17)
40. 圣经怎样看待社会公义?
基督教不仅仅强调个人的得救和永生,而且同样关注社会的公义平等和进步。
1.人背离上帝的罪不仅让个人跳进了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的陷阱,而且,罪污染了上帝创造的美好世界,社会上因此有了许多的不公不义:富人鄙视穷人,穷人嫉妒富人;大国欺负小国,小国仇视大国。不同民族之间互相竞争排挤,各个国家之间冲突战争不停。
2.上帝主持公义,伸张正义,反对暴力和邪恶。在旧约里,上帝多次派先知谴责以色列人践踏上帝的律法,崇拜偶像,罔顾公义,道德沦丧。针对以色列社会的诸多罪恶和不义,先知们大声疾呼以色列人要忏悔改过,重建公义和谐的社会:“唯愿公正如江河滔滔不尽,公义如溪流绵绵不绝。”
- 罪像雾霾一样污染了每一个人和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耶稣基督来到世上为罪人死,赦免了我们的罪。在耶稣里获得重生和永生的基督徒要跟随耶稣基督,以耶稣的怜悯和大爱关心他人的疾苦,关注社会公义和平等,在世上作盐作光,用言语和行为祈求上帝的国降临在地上,上帝的旨意行在地上。
41. 基督徒怎樣看待生活裡的磨難?
耶穌從來沒有對他的門徒說他們的生活一定會比別人順利和舒適。一個基督徒會像其他人一樣經歷生老病死,遭遇不幸,挫折,和苦難。更重要的是,當基督徒按照耶穌的教導要持守信仰和道德情操時,要在充滿罪的誘惑的社會環境裡追求上帝的國和祂的義時,一定會遇到阻力,壓力,嘲笑,譏諷,甚至逼迫。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基督徒的生活比別人要複雜困難的多。
但是,對一個基督徒來說,生活裡的一切磨難都是值得的,都是有意義的。基督徒在困苦之中也會充滿喜悅,希望和信心。
耶穌對追隨他的人說,“為義遭受迫害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人若因我的緣故辱罵你們,迫害你們,並且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你們應該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他們也曾這樣迫害。”(馬太福音5:10-12)使徒保羅這樣說,“我看現在的苦難,與將要向我們顯出的榮耀,是無法相比的。”(羅馬書8:18)“患難產生忍耐,忍耐產生毅力,毅力產生盼望;盼望是不會令人蒙羞的。”(羅馬書5:3-5)使徒雅各說,“我的弟兄姊妹,當你們遭遇各種磨練的時候,都要認為是喜樂的事。要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考驗會產生堅忍。你們要堅忍到底,使你們成熟,完全,毫無缺欠。”
我們相信全能仁慈的上帝利用生活裡的各種境況來塑造訓練一切信靠祂的人的性格,品德和心靈,讓基督徒變得像耶穌基督一樣美善。這是基督徒最大的祝福。
42. 圣周的意义是什么?
圣周(Holy Week)是预苦期(Lent)的最后一周,复活节前的一周。教会在这一周纪念耶稣基督在耶路撒冷的受难,受死和复活。
圣周的第一天是棕枝主日(Palm Sunday)。据福音书记载,主耶稣基督这一天骑驴进入耶路撒冷,民众手持棕榈树枝,夹道欢呼“和散那”。“和散那”是来自旧约希伯来文里的一个祈祷词,意思是“主啊,拯救我们。”民众引用“和散那”来称颂耶稣,把他当作上帝派来的救世主(弥赛亚)来迎接。
圣周以伟大的三天(Three Holy Days)作结束。这三天是:
主立圣餐日(Maundy Thursday):耶稣在星期四和他的门徒分享了最后的晚餐,并且设立了圣餐礼,要他的门徒和历代的基督徒持守这个圣礼仪。耶稣说,擘开的饼代表他在十字架上为世人而破碎的身体,葡萄酒代表他在十字架上为赦免世人的罪而流的血。根据约翰福音,在最后的那个晚上,耶稣为他的门徒洗脚,以显明他对他们的大爱。耶稣同时这样嘱咐他的门徒:“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Maundy 是拉丁文,意思就是“命令”。
耶稣受难日(Good Friday):在最后的晚餐之后,耶稣和他的门徒来到客西马尼祷告。耶路撒冷的宗教领袖派兵丁在那里逮捕了耶稣,连夜审讯,然后要求罗马总督本丢彼拉多将耶稣钉上十字架。耶稣大概是在星期五下午三点左右死在十字架上。耶稣靠着他在十字架上的无辜受难拯救了深陷罪和苦难的人类,因此这一天被称为“Good Friday”。
神圣星期六(Holy Saturday):纪念耶稣死后,他的尸体放在墓穴的那一天。很多教会在这一天晚上举行复活节守夜崇拜(Easter Vigil),这是庆祝耶稣的复活的开始。洗礼常常是守夜崇拜的一部分,表示受洗的基督徒和耶稣同死同活。
43. 耶穌真的從死裡復活了嗎?
基督教完全建立在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的歷史事實的基石上。如果耶穌沒有從死裡復活,基督教就不可能誕生。使徒保羅說,“如果基督沒有復活,我們所傳的就是虛空,你們所信的也是虛空。”(哥林多前書15:14)
有些人說,在耶穌之前沒有人從死裡復活,從耶穌到現在也還沒有人從死裡復活,因此,耶穌的復活不可能發生,也不可信。這種推理看似有理,其實忽視了一個基本的常識:很多的自然現象重複出現,就像每天的日出日落;但是,生命現象和自然現象有很大的不同:
1)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任何兩個人會有完全相同的生活經歷和體驗。兩個人可以同時分吃一個西瓜,但是週兩個人分吃同一個西瓜的經歷和感覺絕對不會是完全相同的。一個人的生命體驗和經歷,沒有另外一個人可以完全重複。因此,每一個人有他/她自己的人生故事。我沒有也不會登上珠穆朗瑪峰。但是,我不能說別人也不會/不能登上珠穆朗瑪峰。到現在為止,除了耶穌以外,還沒有另外一個人從死裡復活。我們不能因此就說耶穌的復活不可能發生。(聖經說有一天人都要復活,接受審判。)
2)任何一個歷史事件都是獨一無二的,都只發生過一次。如果我們想要知道希特勒領導的納粹是否真的屠殺了六百萬猶太人,我們不可能讓時間倒流,讓納粹屠殺人的事件重演一次。我們只能尋找可靠的證人,可信的證據,根據合情合理的邏輯來判斷那個歷史事件的真實性。如果我們想要證明耶穌是不是真的像福音書所說那樣從死裡復活了,我們就要按照合理的邏輯,來看一看有沒有足夠令人信服的證據來說服我們,讓我們確信耶穌真的復活了。這種證明不是自然科學實驗室的那種證明,而是更像法庭根據合乎情理的邏輯與證人證據對一個嫌疑犯做出的判斷。
如果我們懷著這種謙虛,客觀,合情合理的態度來研究福音書有關耶穌復活的記載和耶穌誕生的歷史,我們就會發現有足夠的證據來證明耶穌的的確確從死裡復活了。
44. 人死了以后又怎么样呢?
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并不像中国话所说的“一了百了”,“人死如灯灭”。
耶稣基督在受难之前这样安慰他的门徒:“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你们要信上帝,也要信我。我父的家里有许多住处,不然我就不会说去为你们安排地方了。我安排好了以后,必定回来接你们到我那里。我在哪里,让你们也在哪里。”(约翰福音14:1-3)耶稣所说的天父的家就是天堂(heaven)。
使徒保罗因为传福音而被囚禁。他在监狱里面临生死的选择,这样写到:“我真不知道该怎么选择!我处在两难之间。我情愿离开世界,与基督在一起,那实在是再好不过了。可是为了你们,我应该活在世上。”(腓立比书1:22-24)他又说,“我们坦然无惧,甚至更乐意离开身体,回到天家与主相聚。”(哥林多后书5:8)圣经说,人有肉体(body),也有灵魂(soul, or spirit)。通过保罗的这两段话,我们可以知道,信耶稣的人死了以后,肉体虽然被埋葬,灵魂却被提升到天堂,与主耶稣团聚。
保罗说属耶稣的人有一天要复活,并且将会成为像复活的耶稣那样不朽的,荣耀的,属灵的身体。“基督最先复活,以后祂再来时,属祂的人也要复活…我们并不是都要死亡,乃是都要改变–就在一刹那,眨眼之间,最后的号角吹响的时候。因为号角一吹响,死人就要复活,成为永不朽坏的,我们也要改变。那时,这必朽的身体要变成不朽的,这必死的要变成不死的。”(哥林多前书15:23,51-53)
圣经也讲到了最后的审判:当耶稣再来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要复活,接受审判。义人要得永生,不义之人要受到永远的刑罚。(马太福音25:31-46)
45. 人為什麼有一種擺脫不掉的負罪感?
有三個原因:
第一,有一個普遍的,絕對的道德標準的存在。道德標準不是人自己制定的,而是上帝為人制定的。上帝把這個道德標準放在人心裡,就成了人的道德良知,良心。人人都有良心,因為每個人的生命都來自上帝。
第二,每一個人都做過違背良心的事。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耶穌說,“你們希望人這樣待你們,就要怎樣待人。”這是人們所公認的道德黃金律。如果我們坦誠的反省一下,就會發現我們常常違背道德黃金律。貪婪,嫉妒,仇恨,冷漠,殘暴,歧視,虛假,偽善,偏見,欺下瞞上,欺軟怕硬,見風使舵,袖手旁觀,自私自利,唯利是圖,利欲熏心,惡意中傷,背信棄義,幸災樂禍,落井下石…都是人違背黃金律的例證。人在生活中行不出黃金律是因為人背離了上帝,變成了罪的奴僕。
第三,因為上帝把良知放在人的心裡,所以,當人違背道德黃金律時,我們的良知就會譴責我們。這就是人的負罪感。人用種種的方式來泯滅壓抑良知,找種種藉口來為自己的不道德的行為和思想做辯護,恰恰證明了道德律法和良知的客觀存在,也證明了沒有人能擺脫負罪感。
人成了罪的奴隸,被罪轄制,因此不能自救。耶穌基督是我們的救主。祂死在十字架上替罪人贖罪,拿走了壓在我們心頭的負罪感。祂又從死裡復活,給信靠祂的人帶來新的生命。